消泡劑在石油及其化工行業的應用
一些油井,在早期,油可以自噴,而大部分油井必須用抽油機抽取。隨著開采過程的進行,地下含油層不斷減壓。當壓力低于天然氣飽和氣壓時,天然氣會在含油層中沉淀,井中的原油會變成泡沫。抽油泵工作時,活塞上升,氣泡膨脹下降時,氣泡壓縮,對泵的效率有很大影響。所以泡沫必須在環形空間破裂,油氣必須分離。進入泵膛中的原油含氣泡越少,泵的效率越高,該井產量也越高。
油田的調查情況表明:如測試某采油隊的50口抽油井,結果是氣體有響,放套管氣是一項增產的措施。另一方面,油隊認為完全沒有自噴能力的抽油井,放入套管后關閉,液面下降,但產量增加了噸。估計是由于開套管放氣,液面上方空間減壓,油中氣泡自然逸出,使進泵氣體減少的緣故。很明顯,如果使用消泡劑,加速油中氣泡的逸出,更能達到增產的效果。根據國外有關文獻報道,油井泡沫有兩種類型:泡沫雙電層內表面為正電荷(占多數),泡沫雙電層內表面為負電荷。不同類型的泡沫需要不同類型的消泡劑。鑒別泡沫類型的方法有幾種。比較簡單的方法是在試管中加入10毫升原油和5毫升蒸餾水,加熱煮沸,產生泡沫。在相同條件下發泡的試管中,分別加入0.25g油溶性堿金屬磺酸鹽,如相對分子質量450的紅木磺酸鈉或相同量的蓖麻醇酸咪唑啉。
若加前者泡沫破裂快,則屬正電荷型;若加后者泡沫破裂快,則屬負電荷型。屬于正電荷泡沫,消泡劑成分為:質量分數20%以上、粘度5~1000c㎡/s(25℃)的二甲基硅油,其余為油溶性堿金屬磺酸鹽。屬于負電荷型泡沫,消泡劑成分為:5~1000c㎡/3(25℃)的二甲基硅油和油溶性的胺類。消泡劑可以添加65.6~93.3℃的石油蠟,最好是微晶石蠟。它可制成固體消泡棒,根據井中溫度,選擇蠟的品種和確定加量,使消泡棒熔點比井中泡沫柱溫度高2.8~13.9℃,這樣,使棒被凝結在上面的石油餾分溶化,不斷小量地進入泡沫柱,而持久地發揮消泡作用。除蠟成分外,消泡棒中其他兩種成分的比例對消泡效果有影響。以正電荷泡沫消泡劑為例:二甲基硅油的最佳粘度范圍為250~750c㎡/s(25℃),磺酸鹽可以通過潤滑油磺酸處理回收,相對分子質量為400~500的紅木磺酸鹽。采用高30.48cm、直徑2.54cm的管子,倒入原油液面5.08cm;通入氮氣鼓泡,泡沫25.4cm,將不同比例的硅油和磺酸鹽棒放入泡沫表面1min,觀察泡沫落下的高度,兩成分比例對消泡效果的影響如下:僅用硅油或磺酸鹽,消泡效果較差,而約1:1的比例混合,則可達到最佳消泡效果。
因此,消泡劑合適的處方是質量分數15%、粘度300c㎡/s(25℃)的二甲基硅油、質量分數15%、平均相對分子質量450的紅木磺酸鈉和質量分數70%、熔點87.8~90.5℃的石蠟。加熱熔融,混勻后,鑄成直徑2.54cm、長30.48cm、重約0.23kg的消泡棒。在一口環形空間、約有1524m泡沫柱的井中[日產原油19m(120美石油桶)],將上述消泡棒,第一天加入10根,第二天加入6根,第三天加入6根,第四天加入10根,第五天加人20根,五天之后產量每天增加7.95m(50美石油桶)。注水驅油用的海水處理過程是當含油層壓力降低過多時,可由一井注水驅油,以增加周圍油井的產量。當然,只有盡量使用海水,海水中約含有2mg/L的各種有機物,起泡性強。海水必須經過氯化、過濾、脫氣、水垢防止劑等處理后才能用于油井注水。脫氣處理采用抽真空法。如果泡沫穩定,氣體包裹在大量氣泡中,很難去除;氧氣等氣體經過真空塔后,往往會再次溶解在水中,氧氣和因氧氣繁殖的細菌會對輸水和注水管道造成嚴重腐蝕。在真空塔入口處加入有機硅等消泡劑,破泡,可以徹底脫氣。